宁波启润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李启涵董事长接受杭州纪实文学人物专访

日期: 阅读:

 

知识改变命运 创新追求梦想

讲述李启涵博士的人生故事

       一件白衬衫、一个公文包,没有豪车,没有随行人员的陪同,李启涵董事长就这样轻车简从、独自一人出现在了笔者眼前。如果不是他因工作繁忙,时不时地总要接听工作电话,笔者真的很难将这位即使在电话中还一直面带微笑,用着“请”、“麻烦您”等敬语的儒雅中年人和经营着七家企业,在商场上呼风唤雨的企业家联系起来。我们的采访相约在中秋时节、美丽的杭州西溪湿地,李董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难得的片刻的清静,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故事。
       他当过农民,做过工人,也进过高校和政府机关。历经几十年的商海沉浮,他先后创办宁波崇光服装辅料有限公司、宁波崇光和索科纺织品有限公司、宁波骏马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宁波普路启纺织品有限公司、宁波泰尔服装辅料有限公司、宁波高新区索科科技有限公司和宁波启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如今,李启涵已经是启润国际集团董事长,同时也是宁波市杭州商会创始人、会长;宁波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会长;北京大学与美国管理科技大学博士;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改革优秀人物、宁波市十大风云甬商、宁波十大慈孝企业家、中国(行业)品牌十大创新人物等,光头衔就让人“目不暇接”。
      虽然拥有如此卓越的成就,李启涵董事长的为人处世却格外谦逊、低调。他详细而耐心地向我们介绍着自己多年的经历与感悟。“知识改变命运,创新追求梦想”无疑是他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人生写照。

农工岁月  劳筋骨炼心志
       和绝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李启涵经历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艰难岁月。十八九岁的年纪,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在大学里谈着恋爱,过着舒适、悠闲的小日子,而李启涵作为最后一批下乡的知识青年,来到余杭翁梅农村插队,住进农民家里,开始了艰苦的知青生涯。
       除了每天农作,李启涵还参与了当时钱塘江下沙围海造田的工程。“我们当时过的是名副其实的风餐露宿的日子。每天挑担、挖泥,干的都是重体力活,吃得却是地瓜和稀饭,晚上大家一起躺在草棚里,真的非常艰苦。”李启涵董事长回忆着当时的生活,“孤身一人远离家人、家乡的时候,对亲情有着难以言喻的渴望。插队那会根本没有假期,快到春节的时候,我就特别渴望能回家陪伴父母亲。有一年春节,队里下了一则通知,大致是说谁愿意把池塘里的水抽干,并把池塘里的鱼都抓起来分配给大家,就可以在春节期间多休息两天。我得知之后,第一个报了名。寒冬时节,池塘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池塘里的水冰冷刺骨,池塘底还有好多碎玻璃、破铁皮。等我把鱼都抓好,两只脚早就失去了知觉。我清楚地记得是一位大妈拿了热水慢慢地往我脚上浇,过了好久,我才恢复了知觉,一看,脚上早已经血肉模糊。现在每当节假日,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这些往事。虽然当时干了不计其数的脏活、累活,但也很好地培养了我的吃苦精神,磨练了我的意志,让我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咬牙坚持、决不放弃。”
在三年的知青插队岁月里,李启涵由于表现优异,在1978年底幸运地成为返城的第一批知青,到浙江省水利水电工程局当起了一名工人。当时,他被分配到宁波奉化的亭下水库做一名起重工,每天抬石头、树坝杆,艰辛劳作。这水库一造,又是三年的光景。

苦心孤诣  知识改变命运
       修水库的日子,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冷凛,但李启涵却乐在其中,因为他发现了自己的爱好——读书看报。“我不抽烟,也不会喝酒,更不会打牌搓麻将,除了读书,我没有别的业余爱好。”强烈的求知欲指引着李启涵前行。每天下了工,同事们都相约在一起打牌、喝酒的时候,他却独自一人早早地上床,借着一个15瓦小灯泡的光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想找本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开始,李启涵从党委办公室借阅报纸、杂志,后来借着回城的时机就去杭州的书店里买一些书。“当时只要是能找到的书,不分题材,我都会看。日积月累,确实为自己打下了基础。1980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奉化分校招生,我们一共七千余人的企业一共只有36个人去报考,最后录取的却只有我一个。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我考了152分,以超过分数线2分的微弱优势被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说起当年考大学的事情,李启涵言语中透露着难以掩饰的激动。虽然只是电大,但对于那个时代的一位一线水利工人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了。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李启涵用刻苦与坚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1985年下半年,李启涵即将毕业,由于成绩优异,他在宁波地区六百多位电大学生中脱颖而出,被选为仅有的两位电大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到宁波市参加首届电大毕业生公开论文答辩。李启涵的毕业答辩非常精彩,面对博学的杭大教授侃侃而谈,没有一分胆怯。沉稳、冷静的处事作风给当时评委席中的电大校长,时任宁波市副市长孔宪旦先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两个月后,李启涵和孔宪旦先生再次在火车上相遇。在了解了李启涵的基本情况后,孔宪旦邀请他参与到筹建宁波大学的工作中来,就这样,李启涵成为了宁波大学校长办公室的秘书。从征用土地、建造校舍、种树、购买器材、引进教师一直到招生,李启涵全程参与了筹建宁波大学的基本建设。在宁大的几年里,他一边工作,一边仍坚持学习。对“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李启涵的感触特别深,他说:“如果不是当初考进大学,我大概现在还是一名工人吧,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虽然后来工作很忙,但我还是依然坚持学习,先后参加了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国内外名校的研习班,结实了不少优秀的朋友,以文会友是我人生的一大乐趣。”

下海经商  勇气成就事业
       1989年,李启涵离开高校,调入宁波市鄞州区外经贸委工作。在外经贸委工作的几年,李启涵全面地了解了外贸工作的流程,与企业的接触中,尤其是乡镇企业的老总,为自己积累下了不少人脉。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下海经商和出国留学的热潮。在几经周折、权衡利弊之后,李启涵毅然放弃了出国日本东京新宿大学留学和继续留在外经贸委做公务员的铁饭碗,而做起了服装辅料的代理生意。谈起当初自己下海经商时,李启涵只是淡淡地说:“我想做一些挑战自己的事情。我接触了这么多企业家,也知道了做外贸是怎么回事。别人行,我为什么不行!”
       创业伊始,李启涵做的是代理生意,代理香港某品牌的衬布。他在宁波轻纺城租下一个九平方米的摊位,创办了宁波崇光服装辅料有限公司。只要客户一个电话,他就骑上一辆旧的永久牌自行车,不管风吹日晒,上门去送货。创业艰难,甘苦自知,其间的挫折坎坷难与人诉,而李启涵始终充满激情地坚持着,他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真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作为一个奋斗者是光荣的。
       李启涵是一个思维超前的人,在某些选择上,他似乎总是能领先别人一步。1998年6月,李启涵筹资在地处宁波市中心的世贸大厦购置了办公楼,付出的代价在当时看起来无疑是高昂的。但到了十年以后,人们都不得不佩服李启涵的远见。之后不久,他创办了宁波骏马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开始代理德国库夫纳公司的产品。在服装辅料行业里,库夫纳公司是享誉世界的公司,它生产的衬布质量一流。引进世界顶级品牌,在国内服装辅料行业,李启涵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事业也因此再上了一个台阶。2000年,他创办了宁波崇光纺织品有限公司。
       做了十余年贸易后,看到形势的变化,李启涵又有了新的想法。2003年6月,他与德国PLOUCQUET集团合资创建宁波普路启纺织品有限公司,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正式进入服装辅料制造领域。由贸而工、工贸结合,这关键的一步走下来,李启涵的企业之船算是正式扬帆出海,可以遨游四方了。好风凭借力,送我到五洲!
       以诚信为本,把企业信誉放在首位,把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这是李启涵做企业的原则。2004年,在与一个印度客商做生意的过程中,李启涵公司的一批产品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对方要求巨额赔偿。当时李启涵如果置之不顾,该印度客商也不会有什么办法。但李启涵亲赴印度与他商谈,承担了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同时还给他带去了一些服装行业的先进技术。现在该客商的公司已发展成为印度最大的服装企业之一,依然和李启涵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李启涵借此打开了印度市场,与印度客商实现了双赢。
       以客户为中心,把客户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在给客户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努力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优质服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新”,这是李启坚持的经营策略。在商业模式上,他提出了“一站式服务”和“一揽子服务”的理念,客户只要选择了他的公司,就不用再跑第二家了。因此,公司建立了专门的配单中心,根据客户的需求,除了提供自己生产的产品外,还与其他众多服装辅料供应商紧密合作,提供自己不生产的产品,让客户享受到全面的配套服务,帮助他们极大地节约了采购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服装辅料的生产与采购是一项十分细碎繁杂的工作,辅料种类本来就多,再加上不同客户在产品数量尺码、颜色宽幅和交货时间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更是加大了工作的难度。而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众多辅料能否实现完美组合,以帮助客户生产出符合其要求的服装?李启涵指出,服装辅料公司不能只是单纯地给客户提供辅料,还要帮助客户利用辅料做好服装,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辅料的价值。为此,他要求公司的员工,只要客户需要,哪怕是一个纽扣,一条拉链,也要迅速为他找到;同时,还要努力为客户提供科学、精确的搭配方案,凭借高水准的专业素养让他满意。
       服装业是个时尚行业,服装的流行样式变化极快。很多时候,客户提出要求,却只是想看看样品,并不一定会下订单。这样一来,就给企业带来了难题:按要求做,要开模,要制版,成本不菲,最后却可能拿不到订单,损失太大,所以很多厂家不肯做。“生产企业做不到的事情,我们来做到!”李启涵公司每年在这方面的损失高达数十万元,这是绝大多数同行无法接受的,李启涵却能接受。
这种创业模式,在国内服装辅料行业是首创,其意义是非凡的。这些年按照这一模式坚持做下来,使李启涵和他的公司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广泛认可和赞誉,订单越来越多。很多外商有业务需求时,总是第一个想到李启涵。“有问题,找MR.Li!”这是美国最大的一家         服装公司的老板经常说的口头禅。李启涵先生于2006年创办的宁波索科纺织品有限公司,正是这家美国服装公司的供应商,双方一直合作很愉快。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美国代表团入场时所穿服装,其辅料全部来自索科公司,李启涵当时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国内纺织服装行业遭到重创,很多企业陷入困境,而李启涵的公司却在业绩上有了更大的增长,令人赞叹。与此同时,德国库夫纳公司也已深陷困境,甚至传出破产的消息,据悉,其商业模式的老化是其无法安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谈及此事,李启涵感叹不已:“因循守旧肯定是不行的,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出路,这点不管对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一样。”

思索创新  专利铸就辉煌
       不断的创新与思考,使李启涵在一个小行业里做出了一个出色的企业。由于常年和西服打交道,他发现了很多西服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思考、创新,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经过改良的纽扣、拉链、垫肩、衣架等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拉链的改良我们只是在普通拉链的基础上做了一点小小的改进。我们将拉链牙固定在布带边缘上,拉片底座套在拉链牙和布带边缘上,拉片安装在拉片底座靠近布带边缘的一侧,改变了目前拉链片安装在拉片底座靠近拉链牙一侧的惯例,使拉链牙位于内侧,尤其用于西裤门襟等衣物上,不影响衣物的平整。这一小小的变通解决了许多客户反映的大问题,这就是知识、思考的价值。”李启涵董事长介绍着自己改进过的一种拉链。
       在多年的实践中,李启涵还发现了现在西服的垫肩不够饱满、美观的问题,他说:“我们重新设计的垫肩包括上垫、下垫,下垫的右端设有舌头,舌头伸出垫肩缝合端面,上垫附有粘衬。在保证并加强衣肩坚挺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的肩袖缝合处饱满、不走形,增加和长久保持衣肩美感,在礼服、职装整体起到画龙点睛之笔。”从微小的细节处着手,李启涵解决了不少服装的难题,他一直强调:“辅料虽小,却也是服装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出问题时当然不显眼,可一旦出了问题,比如一套昂贵的西服坏了一颗钮扣,在某些社交场合中就会很尴尬。我们发明的三个针孔的钮扣与四个针孔的相比,在使用中的稳定性更好。三个针孔穿线成三角形,固定更可靠,可减少不必要的晃动。”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李启涵敏锐地察觉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他成立的宁波索科科技有限公司先后申请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索科”意为“探索科技”,多年来,李启涵一直在进行艰苦的研究与创造。他先后研究并制定了针刺絮片衬、服装衬产品表识等五项国家纺织行业标准。
        而受到央视瞩目的服装定制车,正是李启涵及其团队诸多发明专利中的一项。他们把自主研发的三维人体扫描仪“搬”进了车内,仪器发出的不含任何放射性的白光全方位扫描人体,就能快速而全面的记录下体态数据,再通过车内专用软件把人体数据发给服装生产企业进行CAD自动化排版裁剪,由于服装定制车专有的极高的数据精准性,这项发明曾为“神七”宇航员提供量体设备。在2011年8月份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它在1600项优秀专利发明和科技成果中脱颖而出,为浙江省赢得了唯一的展会金奖。同时,由于该项技术大大提高了服装量身定制的工作效率,受到了部队、公安、海关、银行、学校、宾馆等大批量职业装的需求部门和生产企业的青睐。2012年7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我爱发明》栏目专门派摄制组到宁波索科公司拍摄“走进索科服装定制汽车”节目。

机缘巧合  打造“影视梦想”
       说起与影视产业的结缘,李启涵用了“机缘巧合”这四个字来形容。2011年四月,李启涵在报纸上看到《郑氏十七房》摄制组招募群众演员的启事,就去报名参加了群演的选拔。经过面试、复试,李启涵被剧组录用,饰演了家族族长、宁波钱业会馆会长等几个角色,也因演戏和张子恩导演熟识。
      虽然“触电”的时间很晚,但李启涵对影视文化产业一直都非常感兴趣。早在宁波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从事本土文化研究时,他就看了不少关于布袋和尚的书。拍戏的时候,他经常去找张子恩导演聊天,提出想到投资拍摄布袋和尚故事的想法,与张导一拍即合。李启涵介绍:“在我国,弥勒佛和济公一样家喻户晓,更重要的是,他行善积德、济世救人,是很好的题材。”
      为了拍摄好《布袋传奇》(又名布袋和尚)这部电视剧,李启涵先生开始了长时间的民间走访。从宁波奉化的岳林寺到溪口的雪窦寺,从天台山的国清寺到杭州的灵隐寺,从福建省建宁县到云南省弥勒县,最后到贵州省的铜仁,他长途跋涉,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在艰难的旅途中,李启涵还不断访谈群众,确定剧本情节,思索电视剧拍摄的可行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2月,李启涵出资注册成立宁波启润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原有的传统纺织服装企业基础上华丽转型升级到影视文化企业,本着打造地域文化特色,推广传世影视精品的宗旨。公司积极参与了央视8套播出的反映宁波镇海的《郑氏十七房》和央视1套黄金时间热播剧《向东是大海》电视连续剧的赞助演出和联合拍摄。
      2013年8月,李启涵董事长创办的宁波索科纺织和索科科技公司,将联合在国家最新推出的新三板上市,预计到2014年初可以在北京隆重挂牌。这项举措的实施,又将为李启涵创办的宁波启润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增添了新的活力。这样,他的公司不仅得到宁波市政府关于大力扶持和振兴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大繁荣的优惠政策,而且在经济实力方面也更加具备充足的条件。
      目前,李启涵的启润国际集团一方面与北京光线传媒集团合作,另一方面与美国好莱坞的一家影视公司合作。还准备与浙江长城影视集团合作,把浙商的影视文化发扬光大,努力把包玉刚、邵逸夫等浙商杰出人物搬上银幕,去打造他的影视梦想。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不小的挑战。
      从农民到工人;从高校,到政府机关;从下海经商创业,到涉足影视文化产业,李启涵的人生故事可谓是峰回路转、精彩纷呈。一路走来,永恒不变的是他勤奋踏实、谦逊低调的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因势而变的是他不断创新,不断追求梦想的激情和动力!衷心祝愿李启涵董事长早日“圆梦”,实现自己更高更美的人生价值!

 

返回上一页